Skip to the content.

读《启功给你讲书法》

读书

钱钟书先生说:“不读书的人被读书的人给骗了,读书的人被书给骗了。”这话太对了。

写字虽然是读书人的末节,却非常影响他人的看法,字是门面书是屋,书读得再好,字不好,别人也不进屋。例如蔡元培先生的字就被人嘲讽过。说蔡先生字写得这么差怎么考上翰林的,蔡先生说大概那时候流行黄山谷。明末书法家董其昌,被主考官说字写不得不好,然后练字,成为一代大家。类似的还有启功先生,启功先生画画,有人喜欢他的画,却嘱咐他不要在画上题字,字难看。于是发奋练字,后面以书名行于世。

我读这本小册子就是启功先生谈书法的书。这是一套由当时书法家讲书法的书,我买了几本,喜欢读启功先生的书,也喜欢看启功先生的字。启功先生的字,很雅致,有清气。很多人写字不是这样的,故作高深,或者写一些一般人看不懂的字,以博称赞,有辱斯文。不过,这种我也干过,你认认真真写楷书,写得不好,很容易就能看出来,写行书就自由多了,气韵流畅,看起来效果就好多了。如果写草书,最好是大草,没有受过书法训练的人,看不懂。看不懂,人就以为高明,以为就是好。

作为一个没有登堂入室的人,做如此观念。那些被人称为是书法家的人,很多也是没有登堂入室的人,所说的话,所写的书,就是要人看不懂,让人自愧不如,他以此赢得名声,却贻害无穷。书法论著里,这样的太多了。

启功先生说:“我的意思,是想敬告想学书法的朋友,不要听那些故神其说的话,我是和想学书法的朋友谈谈心,谈我个人的看法,个人的理解,也可以说是个人的经验吧。我已经被那些故神其说的话,迷惑了多半辈子。我今年已经八十四周岁了,就算再活也是一与九之比了,所以让那些个迷惑的神奇说法蒙了大半辈子,今天我说些良心话。”

我们读书的时候,无不带着应试教育的影响。古代是科举考试的影响,现代是高考的影响。多侧重记忆知识,所以文科往往佩服过目不忘的人,理科佩服计算能力强的人。但真正的理解,却不只有记忆,或者演算,这些计算机比人都强。论记忆力,人比不过计算机硬盘,论计算能力,人比不过计算机芯片。然而,这些都是死的,知识背后的思想,并不是记忆或计算能感知的。小学生无论算了多少算数,求了多数圆的面积,也不能发现微积分。

我们读书的时候,往往草率,不能深思。我们常见一句话,“金钱如粪土,仁义值千金”,这话好像《昔时贤文》里面有。金岳霖先生小时候就思考,按照逻辑推荐,这句话,得出的结论就是仁义如粪土,与本意恰好相反。再例如《木兰诗》开头的“唧唧复唧唧,木兰当户织”,”唧唧”在语文课本上被解释为织布机的声音。而实际上,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。《琵琶行》里面有一句“我闻琵琶已叹息,又闻此语重唧唧”,也是唧唧,但这里是叹息声。而古代织布机的声音是什么呢?《古诗十九首》里面有“札札弄机杼”。

书法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知识,甲这样说,乙那样说,都能自圆其说,但学书法的人听了,左右都不是。

所以读书,不能自己不思考,更不能只记忆知识。理解知识,并感知知识背后的思想,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读书的时候,要有六经注我的气概,这些知识其实自己也是想出来的,数学理论是可以自己算出来的。

书法,先要解决技术问题,写得好且快,这样就行了。

练字

练字有日课这么一说,日课的意思是每天练字,例如有人每天写曹全碑一通。启功先生看到有朋友日课,堆着在,随手翻开一看,发现越开始的日课越好,越是最近的越糟糕。道理很简单,一大活人,每天做这么一件死板的事情,自己的厌烦了。

当然,这是只机械的练字。如果想写好字,每天没事想着怎么把字写好,字的结构和笔法,还是可以的。有很多有成就的人,在大脑里存放了十来个难题,有空就思考,充分调动潜意识。庞加莱在上马车的一瞬间得到数学难题的答案,还写了一本小书。他有一句名言:“我们用逻辑去证明,但用直觉去发现。”

即使是直觉,也是要验证,要证明的。我以前遇到一件事,我请教同事一个问题,同事马上就解答了。当时我用尽办法,也没有解决。于是问他,怎么想到的。答曰:直觉。听了让人好生钦佩。过了一天,和朋友谈起,朋友说,扯淡吧,这个问题上周他遇到的,花了非常多的时间,还是另一个同事帮忙解决的。

这句名言也对读书,很有用处。我们所读的书,多数是用逻辑去组织的,读书的时候,看起来非常有逻辑,流畅通顺,但写书的人,思考的时候,却不是这样的。写书的人,可能尝试了很多办法,选择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办法来写书。其实,这些没有被写书的人写下的,也是非常重要的,这样你就知道为什么这些知识,会是这样的,就知其所以然。

书法里面有太多了规则,这个字要这样写,这个笔画要这么写,说得毫不含糊。我记得我都初中的时候,一个小朋友字写得不错,看得出来,有人教过的。笔画有起有收,对着我说,笔画要这么写。我当时也看过一些书法字帖,上面给笔画里面画了箭头,表明毛笔的运动轨迹。我却不喜欢,我直觉告诉我,这么写字很慢,每写一笔,要画两个圈圈,焉能不慢。而且写起来很累。多年以后,我看到启功先生也是这么说的,陈忠建老师也是这么说的,并举例说,古代书法家写的字不大,一个小的笔画里,很难去做这些动作。这让我十分欣慰,原来人的直觉,其实是对的。直觉告诉你,这个不好,很有可能这个是问题的。

当然了,写大字,或者写魏碑,可能不一样。笔法要视情况而定。

那我们练字的到底在练什么呢?练肌肉记忆,只是其中之一。这是最容易练的。更重要的是,对书法的了解,去实践一下读书或者自己想到的办法,验证一下这些办法好不好。对书法有哪些理解呢?简而言之,就是写字中所遵循的法则。如果是练某一家的书法,要理解这一家的写字法则。

这样就知道,初学书法的人的一个疑问,选哪一家的字帖,能不能换字帖。我们选的其实不是某一家的字帖,或者通俗的说,不是选的欧颜柳赵,而是选择的一种写字的法则,这就无关字体了。启功先生说:

或问学书宜学何体,对以有法而无体。所谓无体,非谓不存在某家分格,乃谓某体之严格界限也。以颜书论,多宝不同麻姑,颜庙不同郭庙。至于争坐、祭侄,行书草稿,又与碑版有别。然则颜体竟何在乎?欲宗颜体,又以何为准乎?颜体如斯,他家同例也。

理解这个道理。就知道有些说法太荒唐了。例如,练字要从篆书开始,练好篆书,再练隶书,练好隶书了,再练楷书。因为书法这就是这么发展而来的。简直是扯淡。姑且不论什么叫做好,篆书写不好,就不能写隶书,是个什么道理?篆书笔法非常简单,隶书笔法要丰富很多,根本就是不同的东西,后者也不以前者为基础。说这话的人,估计自己篆书还行,这样法子打压后辈,或者树立权威,要不就是无知。

Log